 
   
   10月16日下午,德法系召开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专题会议,围绕本科毕业论文选题、指导流程、学术规范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研讨。会议由系主任周昳旸主持,专业负责人潘艳老师及德法系全体教师参加。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指导工作,提升论文质量,强化学生学术诚信意识,确保2026届毕业论文工作有序推进。
周昳旸首先强调了毕业论文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集中体现,更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。她指出,近年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选题过大、研究空泛、文献支撑不足等问题,直接影响了论文的深度与创新性。为此,本次会议重点聚焦四个核心议题:选题指导、师生沟通、参考文献规范以及AI查重技术的应用。
会议明确要求,学生选题应小而精。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时,应引导其聚焦具体问题,避免过于宽泛的题目。建议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语言能力,选择具体、可操作的课题,确保研究具有可行性与深度。
其次,会议强调指导教师应主动约见学生,加强过程管理。周昳旸指出,良好的师生互动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前提。教师不应被动等待学生联系,而应根据论文进度节点,主动安排线上线下指导时间,及时跟进写作进展,提供针对性反馈。尤其在开题、中期检查和定稿等关键阶段,必须做到有记录、有反馈、有督促,形成闭环式指导机制。
在学术规范方面,会议特别强调了参考文献的规范性与权威性。教师需严格把关学生所引用的文献来源,鼓励使用国内外权威期刊、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及一手外文资料,避免过度依赖网络资源或非学术性材料。同时,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引用格式,杜绝因格式错误导致的学术不严谨现象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AI生成内容检测(AI查重)已成为论文审查的新重点。周昳旸提醒全体指导教师务必向学生明确:任何形式的AI代写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,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。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原创性的监督,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。
此次会议统一了思想,细化了要求,为新一届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德法系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持续强化论文全过程管理,严守学术底线,不断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与学术水平。

系主任周昳旸老师主持会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