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学院动态

学院动态

我院成功举办“AI时代翻译学理论框架建构的理性思考”专题讲座

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学理论框架的建构逻辑与创新路径,助力翻译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,9月18日下午,我院于第二行政楼308会议室举办“AI时代翻译学理论框架建构的理性思考”专题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广州商学院外语学科带头人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莫爱屏主讲,外国语学院与国际学院教师共同参与。

莫爱屏以“理论框架是学术论文的灵魂骨架”为切入点,强调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,翻译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亟需从传统“语言中心主义”转向“认知—情感—社会”多模态综合维度。他指出,翻译研究应立足本体论、认识论与方法论三重维度,系统回应AI技术带来的范式挑战与理论机遇。

在本体论层面,莫爱屏教授剖析了“翻译”概念中“解释相似性”与“功能/动态对等”之间的张力与互补关系。他指出,传统“等值”范式在AI语境下已显乏力,翻译应被视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在“认知效果”上的相似关系,而非形式上的机械对应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,他展示了AI翻译如何在“功能对等”上实现信息传递,却难以达成“动态对等”所要求的情感共鸣与文化适配,进而揭示AI翻译系统的本体张力。

在认识论层面,莫爱屏教授提出“交际者—语境—模态”三元认知拓扑结构,阐释AI与人类译者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协同与对抗关系。他强调,翻译不再是单一语言模态的转换,而是涉及语言、副语言、情感与具身模态的多模态交互过程。AI系统虽具备参数化知识与概率推理能力,但在文化专有项、情感共鸣与语境重构方面仍存在显著局限,需依赖人类译者的价值判断与意义诠释能力。

在方法论层面,莫爱屏教授以“语用共鸣”为核心概念,构建了一条兼具可计算性、可解释性与可评估性的多模态语用翻译研究路径。他指出,“语用共鸣”不仅是译者对原文语用意图的准确理解与再现,更是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激发相似交际效果的关键机制。通过《红楼梦》《傲慢与偏见》等文学翻译案例,他展示了译者如何通过顺应、调整与文化适配策略,实现语用意图的跨文化传递与情感共振。

本次讲座内容前沿、视野开阔,为AI时代的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。与会教师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翻译教育的融合机制,推动学科体系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,助力学院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莫爱屏教授主讲

讲座现场

  • 版权所有©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
  • 中国 广州 黄埔粤ICP备15103669号
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
官方微信